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江苏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优等生”,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作为考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自2005年以来全国文明城市已评选6届,江苏已创成29个全国文明城市,其占全省城市总数的54.7%,总数、占比均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今年即将迎来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评选。如何发挥高位进阶的显著优势,让精神文明之光在江苏大地群星闪耀?近日,江苏党建研究院调研组围绕江苏率先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主题,聚焦文明城市创建如何更好服务提升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气质,以及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长效化进行深入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如何真正把创建过程转化为为民办实事的过程,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幸福感?调研发现,全国文明城市的策源地张家港将文明创建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实现民心大工程与市民小美好无缝对接,累计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1648个,把群众烦心的“堵点”变成文明创建的“亮点”,不断刷新百姓幸福指数。
切口小、可落地,才能让“问题清单”变成“尽责清单”、成就百姓“幸福清单”。以公厕改建为例,取得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总分第一名的宿迁,不仅新建改造二类以上城市公厕1062座,满足了人在商业休闲区不出100米、居住区域不出300米、主次干道沿线不出500米就能如厕的基本需求,还打造出166座集美学、智能、共享等理念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厕“街坊公舍”。
文明城市不只体现在城市颜值的焕新,更在于城市气质的升华。提升市民素质,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关键所在。调研发现,通过图书馆城区总分馆体系建设,无锡市建成特色分馆29家、图书流动站37个、网借图书智能投递柜自助点6处,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城市肌理。不侃空、不瞎允,说话算话;停车有序顺向放;随礼往来一二百……《文明宿迁“诚10条”》《淮安文明市民12条》《盐城市乡风文明公约》等一项项细致入微的倡议,将“文明”具象为市民素养日常。破解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构性难题,溧阳市突出“全域一体,城乡同创”的“百姓议事堂”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目前231家市、镇、村三级“百姓议事堂”覆盖所辖227个村(社区),设立理事3508名,实现三级网络全覆盖,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村民在文明创建中的主体作用。
文明善举难在蔚然成风、化风成俗。如何在文明城市创建与城市“烟火气”之间觅得平衡点、使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长效化,也是调研关注所在。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将“烟火气”融入文明城市建设,既满足市民便捷需求、导引日常规范,还浸透着城市浓浓的“文明味”。调研发现,各地就此也积极创新。苏州出台《建立健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成立“德善之城文明促进会”等社会组织,贯通公共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无锡把文明城市创建与城市更新、为民办实事项目、“微幸福”民生工程相结合,针对停车秩序、环境卫生、窗口服务等文明城市建设领域存在的短板展开整改提升专项行动,多措并举让城市文明持续“保鲜”。常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做到全域覆盖、全时响应,并首创将举报家暴、侵害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纳入奖励范畴,去年共奖励1.2万余人次,发放奖金120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