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4日,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这座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小城见证重要时刻。
“中方愿意适时举办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发挥传统医学优势,改善民众健康,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言辞中足见对振兴中医药的决心之坚定、关怀之深切。
旗帜高扬,风正帆悬。如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心指引与坚强领导下,在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数千年来护佑着中华民族健康的中医药正迸发出振兴发展的强劲动力。
把脉定向,引领发展之路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2010年6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时的这一番话,言简意深,重若千钧,激扬起发展中医药的滚滚大潮。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地发出奋斗动员令、前行激励书,一个个关键节点,一项项顶层设计,振兴发展中医药的目标更加坚定,方向更加清晰。这场关乎亿万人民健康福祉、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中医药振兴之战号角愈发高昂,战鼓愈擂愈响。
这是掷地有声的嘱托,更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2015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明确了中医药的战略定位,指明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向,希望“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为广大中医药人凝聚了拼搏的不竭动力。
他为中医药企业坚定发展的道路。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中药谷制造基地时指出,中医药发展这条路,你们走对了。江西把中医药作为发展的一个着力点,是正确的,也是很有前景的。
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中医药提出更高要求,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的第一站就到了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为新时代中医药工作标定奋斗的方向。
善谋善为,善作善成。这些凝聚在对中医药事业真抓实干中的深邃思考与殷切期盼,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熔铸统揽着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坚强中枢,凝聚着服务百姓健康的初心力量。
强基固本,点亮法治之光
2016年12月25日,习近平主席签署主席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自此,“国粹”发展有了“国法”保障,保护、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执政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中医药工作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法律制度。
爬坡过坎,凤凰涅槃。多年“沉疴”,在法治引领下一步步消化破解。
中医药法正式实施后,与日俱增的是基层中医药人对未来的期许,无数来自基层的中医梦将成为可能;从未改变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中医药行业法治建设的初心,《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文件印发,各地党委政府均将中医药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现中医药特点规律、符合中医药发展要求的政策法规体系正逐步成形。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中医药相关各项战略谋划、规划编制中得到充分体现。
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统筹协调发展中医药有了更高层面的机制保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部署中医药发展任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一路走来,中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更加凸显,各地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截至2018年7月,已有28个省份启动地方中医药条例制修订工作。甘肃、浙江、江西等地新设立了地市级中医药管理局,吉林、浙江、福建等省中医药财政投入明显增加。
永葆初心,牢记民心所向
“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这便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他的殷切期望。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〇五所社区中医馆,他认真询问了一名患者的身体情况,为服务社区患者的中医馆点赞,“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很多患者都喜欢看中医,像我自己也很喜欢看中医。”言辞之间,总书记心系人民的情怀、对中医药造福百姓的期待自然流露。
点滴之间见深意,一枝一叶总关情。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徐州潘安湖街道马庄村,走进村里的香包制作室。拿起王秀英制作的中药香包,总书记自己花钱买下一个,笑着说“我也要捧捧场”。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谋划,更是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现在,马庄村的香包“火”遍大江南北,成为村里的致富“法宝”。王秀英说:“虽然我年岁大了,还要把传统文化好好传承下去,为社会作点儿贡献。”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国人大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期间,他插话询问发言的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好医生药业集团因地制宜发展附子种植产业,带动3000多户贫困群众摆脱贫困。
“总书记问我,附子的市场稳不稳定?我回答,市场稳定,北京各大医院的附片就是定点采购的我们布拖附片,请总书记放心!”耿福能认为,总书记既是在考虑扶贫的效果,也是在关心可持续发展。审议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与参会代表一一握手道别,与耿福能握手时,对他说:“中医药大有可为,好好干!”
现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牵头的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正引导百家药企在贫困地区建基地,建立相对完善的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全国共计187家三级中医医院参与对口帮扶,334家贫困县中医医院接受援助,每年为贫困县中医医院“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个服务项目”。
任重道远,行则必达。如今,中医药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中医馆、国医堂更多了,家庭医生中的中医人员队伍壮大了,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也更多了,看中医更方便,吃中药更安全,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中医药获得感。
砥砺奋进,拓展国际视野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019年5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寥寥数语,道出的恰是一份让中华文明融入全球视野的诚挚初心。
回望来路,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医药从未像今天一样,与世界的距离如此之近,与世界的交流如此之深。
“中国期待世界卫生组织为推动传统医学振兴发展发挥更大作用。”2017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往瑞士日内瓦访问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世界卫生组织的历史性时刻,针灸铜人被当作国礼相赠。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表示,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
2018年7月,习近平主席对南非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发表的署名文章《携手开创中南友好新时代》中提及通过针灸、拔罐等中医药疗法为南非民众祛病除疾的中国中医药企业。在致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致2017年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的贺信中,习近平主席对中医药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给予高度评价,“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并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各方传统医药互学互鉴,携手应对公共卫生挑战,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如今,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中医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乘着走出去之势,向振兴发展发起更加猛烈的冲刺。
在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印发,为打造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高水平高科技载体和平台,建设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提供了利好。
在北京,肩负起促进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融合发展重大使命的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成立,建成国际认可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循证医学研究协作网络成为可期。
放眼世界,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复方青蒿素群防群治、全民服药为主的快速清除疟疾“中国方案”,正向非洲更多国家推广。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一个个中医药国际标准陆续制定。传统医学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传统医学病证将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新时代中医药事业正在浓墨重彩地书写崭新篇章。